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文明机关建设
文明机关建设
《道德经》对“舌尖浪费”的告诫
时间:2017/9/13

  遏制公款吃喝、“舌尖浪费”及“光盘行动”等,成为今年春节期间最热的词语。人们普遍认为,狠刹公款吃喝浪费之风大得人心。这也表明广大群众对公款吃喝、“舌尖浪费”的揪心和厌恶。因为古人早就明言,如果人们尤其是官员对嘴控制得不好,大吃大喝、耗费国帑,国家肌体也会像人的肠胃一样出现“紊乱”,最终导致国破人亡。
  饮食是人的本能需要。从远古圣人到当今百姓,谁都要食人间烟火。从吃的角度看,人的嘴与胃确有不同寻常的关系,而且有时候嘴和胃是唱“对台戏”的。只有胃在忍无可忍的状态下“造反”时,人在吃的方面才肯收敛。这仅是吃的放纵与身体承受的关系。倘一个国家的人都任性地放开嘴来大吃大喝,奢靡浪费之风盛行,那么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就令人堪虞。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吃的背后的玄机。
  老子给世人留下了一部《道德经》。这部仅有5000多字的大书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社会诸多领域,甚至对吃也赋予高深的妙义。打开《道德经》,触目最多的是道,而吃也被老子上升到道的高度。人吃饭的目的是什么?老子给出的答案是“为腹不为目”。也就是说,人们饮食只要填饱肚子,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即可,而非贪图美食、声色的悦目。
  对“为腹不为目”,魏晋玄学家王弼批注道:“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在“为腹不为目”这看似简洁明快的文字背后,隐含着触目惊心的历史镜鉴。夏朝末代皇帝夏桀和商朝最后一个皇帝纣,皆因好美食美色、荒淫无度,最后导致国家灭亡。
  在饮食的味道上,《道德经》中说“五味令人口爽”。“五味”就是酸、甘、苦、辛、咸,同时又引申为美食。“口爽”不是指爽快,而是美食吃得太多,味觉产生错乱,感觉不出美食的味道了。同样,书中“五味令人口爽”背后的故事也发人深省。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吃遍天下美味,最后因“惟蒸婴儿之未尝”,让易牙等小人钻了空子成为宠臣。没过多长时间,易牙等小人结盟造反,囚禁了齐桓公——这个尝遍天下美味的霸王最终被活活饿死,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也说明,“五味”不仅能让人“口爽”,也会腐蚀人的心灵。
  诚然,人活在世上,熙来攘往,不少人为一张嘴活着。道家鼻祖老子并不鼓励人们不食人间烟火都“得道成仙”,于是他在《道德经》中提出“味无味”、“甘其食”的饮食观点,即人们应从普通的饮食中品出美味。老子用这种观点提醒人们,在饮食上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体会粗茶淡饭对健康的好处,又不贪恋美食的味道,从而保持饮食结构平衡。这种饮食观点和现代健康饮食理念是一致的,可见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对吃的见解之独到和精辟。
  有学者曾对中国历史上200多个皇帝的饮食与寿命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是39岁。研究表明,古代皇帝普遍短命与吃得太好、荒淫无度以及缺乏锻炼有极大关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老子“饮食之道”的科学。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如今,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需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然而,有的党员干部却对自己的嘴缺乏克制力,明知公款吃喝危害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又疲于应酬,逢公款宴请必到,挥霍浪费国家资财,让群众戳脊梁骨。
  姑且不论老子是否如传说中活到160多岁,仅从他能保持“味无味”、“甘其食”的良好心态来看,党员干部就可从中汲取一些“饮食之道”。倘若如此,我们不仅能使“现代病”离自己远一点,更能遏制公款吃喝和“舌尖浪费”,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