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议案提案
议案提案
关于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时间:2014/2/17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即集成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依托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两个人可以种千亩田,农民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翻地、播种、除虫、灌溉和收获。这种在传统农业模式下不敢想象的“神话”,在“智慧农业”时代却是常态,并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创造农业出口盈余最主要的手段。当前,我市农业既要承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的历史重任,又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阶段。因此,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进我市农业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发展“智慧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合理,蔬菜、茶叶、干果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已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村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为打造“智慧农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同时,我市是全国唯一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的先行区之一,拥有40家收入超亿元的物联网产业、20多家物联网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市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在“智慧农业”示范点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尝试。2011-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省级“智能化农业建设项目”6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5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个)。萧山舒兰农业和浙江新迪稼园实现了温室大棚的智能检测和灌溉智能化,浙江文华农牧、浙江新东湾和富阳上旺鸡蛋等畜禽养殖实现了智能恒温控制、喷淋消毒、饲料投喂以及产品销售追溯,浙江传化生物技术公司实现花卉园艺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分析和专家在线指导等。“智慧农业”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节约资源、作物多样化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初显端倪。

  二、我市发展“智慧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农业仍旧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不高,自身难以完成转型升级任务,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浙江省已经把“智慧农业”作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但我市还没有出台有关“智慧农业”统筹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在我市物联网产业“十二五”产业规划中,物联网项目重点在智能电网、节能环保、智能旅游、智能交通等领域,没有实质性地涉足农业。政府在“智慧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政策和财政支持乏力。

  2、农业信息资源集成效用和个性化服务不足。我市“杭州龙网”已跻身中国农网百强,“村村有网站”目标基本实现,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但我市农业信息服务存在“上下内容重复、左右条块分割”现象,涉农信息服务大多以在线查询为主,缺乏诸如农业优新品种推介及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智能专家服务系统,农情监测与市场信息规律性分析服务能力不足。各类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既无法兼容,也无法与国内、国际大量开放的农业数据库等智能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农业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和应用程度较低,可供分析决策参考的利用率不高。

  3、农业生产信息技术成熟度较低。我市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科教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较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2012年仅为59.7%。在“智慧农业”方面,我市应用的农业信息采集、自动化控制等方面技术种类和功能不全,精确度和灵敏度不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农业设施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相对缓慢,信息入户率、计算机普及率还不能满足“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求。

  4、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改善。我市农业科技人员一方面缺口大,另一方面结构不合理,没有及时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中,农学、畜牧类传统产业人员比例较高,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人员比例较小。大量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人员集中于市、县两级,很难适应市场形势和基层农民技术信息现实需求。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我市目前实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1”转移培训、“125”培训工程等,对农户的现代经营理念、信息化技术等知识更新和培训力度不够,“智慧农业”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明显不强。

  5、“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层次偏低。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提。我市虽已建立“三大”都市农业圈层,形成了西湖龙井茶、萧山南美白对虾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但小规模、经营分散的生产方式仍是主体,给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造成很大困难。再加上“智慧农业”投入成本高、短期内难以获得预期效应,技术设备提供商和农业企业往往望而却步,导致我市“智慧农业”发展规模上不去、层次偏低,如农业物联网仅有十多家从事花卉、中药材、蔬菜、畜禽养殖企业在试用,基层农村更是收效甚微,“智慧农业”发展处于被动局面。

  三、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我市农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地位。针对当前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运作不完善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在前期分散建设的基础上,牵头组织有关农业信息化主管单位和专家,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等。强化投入保障,建立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营的参与机制,将国家公益性补贴和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完善多元投融资渠道机制。可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开辟农村市场、降低农村金融信贷门槛、设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试行农业数据与服务资源有偿交易等方式,弥补政府供给主体的功能缺陷,实现“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完善资源数据库。参照国际信息资源描述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发布制度,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完善涉农部门及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网站信息,整合土壤分析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整理,建立健全集文字、数据、图像、视频等内容的多媒体农村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区(县)两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作物、禽畜生长等数字化(量化)模型,解决农业生产决策“专业化”问题,并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携手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构建农产品多元化信息与交易平台,提高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扩大农产品网络交易能力。

  3、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突破“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建立以科技、农业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发展协调小组,全面负责规划我市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在农业设施中的集成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纤进村、信息入户等工程,推进3G信息技术应用,扩大综合服务站等各种终端的覆盖面。通过不同渠道(计算机网、广电网、电信网、卫星网),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输路线,确保农户农业信息资源的可及性。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强农业信息科技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智慧农业”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科研院校研发符合我市农业应用需求的可靠性高、成本较低、易操作的技术,解决物联网感知节点上数据高效传输及功耗等关键问题,并为系统集成和批量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4、加快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农业信息队伍建设。面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巨大缺口,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针对性地培养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优势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现有的村镇农业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大信息服务力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生产、投资创办农业生产企业,扩大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广队伍。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提供中、短期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民技能培训“双证制”和大中型农业企业“农民上岗证”制度,大幅度增加其信息化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经营信息等内容的权重。建好农业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5、实施“智慧农业”重点工程,形成规模效应。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规划农业产区,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的区域组建同类产业联合发展体,扩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加快建设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智慧农业”应用综合服务系统;构建农产品多元化信息与交易平台,扩大农产品网络交易能力。积极创新规模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方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为“智慧农业”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如淳安县进行的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针对我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低的特点,可率先在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萧山围垦、余杭高新等区域的大型农场、龙头企业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可优先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等环节实施应用示范重点工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