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议案提案
议案提案
借势G20峰会加快推进杭州医疗国际化的建议
时间:2016/2/5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医疗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未来6年,杭州势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焦点,将相继举办2016年G20国际峰会、2017年全国学生运动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和世界游泳大会、2022年亚运会,这些国内外盛会为杭州与国际接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随之而来的医疗国际化也亟待破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提升国际化水平工作上提早谋划、统筹兼顾,我市国际化医疗服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但在国际化医疗服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相关概念
  1.国际化医疗服务:国内学者把国际化医疗服务定义为:按照国际标准提供的医疗服务,即以境内外部分高收入、高保障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与境内外商业保险结算为平台,以温馨的就医环境、高超的医疗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保障,以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护理服务流程、沟通模式为特色的非社会保险承担的医疗服务。
  2.医疗旅游: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2006),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指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
  (二)国际国内背景
  自1997年起,医疗旅游在欧美地区逐渐发展,并逐步扩散到亚洲地区。在东亚,以新加坡、台湾、日本、韩国为代表,国际医疗吸引力明显上升。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00万的病人到外国就医。根据Deloitte(2009)调查,预计到2017年,全世界到海外就医者将达1,575万人次。与国外医疗旅游不同,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为了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日渐增多的外国人的医疗需求,逐渐开展国际化医疗服务,其理念、运作方式等,和“医疗旅游”具有密切关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一线城市有个别三级医院划出国际医疗服务区域。之后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以提供国际服务为主的医院。进入2010年代,随着新一轮医改的深入,各大城市普遍开始重视国际化医疗服务水平,并相继设置了一批大型的国际医院,这些医院的设置主体、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各不相同,既有政府投资建立的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也有社会资本投资建立的如和睦家医院。在运行机制上,有尝试国际化管理的,如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由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管理,也有实行国内一体化管理的如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国际医院。运行模式有以集团化、小规模机构为主的,如中美合资的和睦家医院,1997年在北京设立第一家医院,床位仅50张,之后在上海、无锡、广州、天津等地相继建立小规模医院和诊所。也有规模较大的单体机构,如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国际医院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天津医科大学空港国际医院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床位编制1500张。国际化医疗机构的人员多以本地的公立医院人员为主,个别医院外聘医生占较高比例。
  (三)我市的基本情况
  根据市卫计委注册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医院236家,其中中外合资的1家,全市没有外资独资医疗机构。全市执业(助理)医师32805人、注册护士31468人;市区执业(助理)医师27246人、注册护士26091人。2015年短期执业的外籍医师73人。
  近年来,以邵逸夫医院为先导,在杭各省级医院逐步开始重视国际医疗服务。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水平,我市医疗国际化工作有了一定进展。《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市委办发〔2015〕41号)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医疗服务国际化行动计划,完善杭州重点区域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和布局,切实解决外籍人员在杭就医问题。引进国际知名的医疗服务机构,在杭州合作建设国际性医院,健全国际医疗服务结算体系。有条件的在杭医院开展JCI认证并争取更多的国际医疗保险定点资格。2015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杭州市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行动计划》(杭政办函〔2015〕102号)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
  二、存在的问题
  1.服务体系不完善。发展高端医疗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而国际化医疗服务的供则是高端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中,公立医院拥有绝大多数的床位、高技术人才、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以及科研资源,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医疗设备简单,仅能提供少数科目的诊疗服务,缺乏为外籍人士提供全面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医院。
  2.服务水平不够高。一是缺乏国际化医疗服务的眼光和理念。各大医院虽然在国际化服务方面做出了尝试,但大多停留在标示引导系统双语化、医务人员用英语服务等表面工作,内在的服务理念没有根本转变,医护服务、就诊流程尚未与国际接轨。要获得境外人士的认可关键在服务流程要与国际接轨,医院文化也要让境外人士有认同感。二是通过JCI认证等国际权威医疗质量认证的医疗机构太少。发展国际化医疗服务,必然需要获得境外商业保险公司的认可,而境外保险公司认可的依据就是通过国际医疗质量认证体系。和睦家医院由于通过认证,得到了世界上几十个医疗保险公司的认可,单人病房每天床位费虽然高达1500美金,全部由医疗保险公司承担报销。而没有国际JCI认证的医院,即使医疗技术再好,也不能享受这样的医疗费用待遇。
  3.收费、保险没有接轨。一是商业保险滞后,医疗与保险合作不够。国内健康险发展迟缓,中低健康险的目标人群大部分都有社会医疗保险或城镇医疗保险,再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作为补充的并不多;而高端健康保险却因为国际化医疗服务不能与国际接轨而无法在外籍人员中打开市场,处于两难境地。此外,国内医院存在的过度治疗、为避免产生纠纷而迁就患者意愿甚至个别医疗机构的医保欺诈等行为,以及医院与保险公司间缺乏畅通的信息平台,都让保险公司对医院缺乏信任感,导致保险公司很难与医疗机构建立有效约束医疗行为并控制医药费用的深层次合作机制。二是收费无法做到完全市场化。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标准,不得随意提高价格;但低廉的医疗服务价格不能真正体现国际化医疗服务的价值,也无法与国际保险的价格接轨,成为国际保险公司质疑医疗服务质量的理由之一,更不利于引入国际化医疗、管理团队以国际化的管理方式运营,参与国际竞争。营利性医疗机构虽然能够自主定价,但机构数量和规模非常有限,完全不能满足要求。
  4.人力资源存在瓶颈。一是一定程度上占用公共卫生资源。公立医院拥有绝大多数的设备和人力资源,但是几乎所有公立医院在提供国际医疗服务时,都没有独立的设备和人力资源(特别是高职称的专家),而是和公立医院提供公共服务共享资源,这也成为国际化医疗和特需服务被人诟病的原因。二是外籍医务人员准入存在障碍。为满足境外高端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母语及国际化的服务,部分医疗机构需要引入外籍医务人员。但我国的外国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认可制度并没有建立。医师准入相对宽松,只要持有本国的行医执照,经过规定的程序,即可取得为期一年的外籍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许可。国外的护士要想在中国执业,必须通过中文的护理考试,其难度可想而知。B超、检验等医疗技术人员、临床心理咨询师、涉外营养师等其它领域专业人员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导致其无法申请来华执业。三是公立医院专家不愿进入民营医院。囿于体制的限制,民营医院包括外资、合资医院在医务人员的学术地位、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公立医院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公立医院的高层人才大多对“出走”民营医院持慎重态度。
  三、相关建议
  《杭州市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到2017年,全市引进1-2家以外资合资或独资形式设立的医疗机构或由国际化医院管理团队参与运营管理的医院;完成4家国际化医院试点建设任务;所有市属医院以及各县(市)均有1家医疗机构的硬件和软件达到服务境外人士的标准;建立1家中医特色明显的国际医疗保健中心;建立国际疗休养培训基地,培育杭派养生文化,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疗休养产业集聚群,完善国际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鉴于此,我们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快我市国际化医疗机构和服务的建设。
  1.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适应国际化医疗需求。一方面,以现有公立医院为基础,参照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营方式,加快建设以提供国际医疗服务为主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其合作形式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外资主导,建立独立医疗机构,拥有独立的医生资源。如中美互利和长宁区中心医院合作建立的上海和睦家医院。其二是外资与公立医院合作,共享资源。由亚太医疗国际集团和天坛医院合资组建的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即为这种形式,许多天坛医院的专家在天坛普华坐诊,医生主要是与公立医院共用专家,缺乏独立的医生资源。其三,公立医院将高端业务部分独立,并委托外资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如上海华山医院东院国际部挂牌上海国际医院,并委托和睦家进行管理,聘用的医生大多是具有国际经验的外籍医生。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由交大医学院的12家附属医院提供专科优势资源,由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负责运营、管理。无论何种方式,都将进一步促进现有机构国际医疗服务的转型。另一方面,应该大力促进提供国际医疗服务、高端医疗服务的高品质民营医院的建立。民营医院最大的优势就是管理和运营机制灵活,组织结构更加合理、机构精简、管理层次减少、工作效率高。因此,民营医疗机构在国际化医疗服务市场上的蓬勃发展将对公立医院形成一定的外部压力,为公立医疗机构提供新的视角,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也能够逐步实现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
  2.尽快转变全行业观念,提高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国际化医疗服务不仅仅是创造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外语医疗服务,需要在服务理念上、特别是医疗护理服务内容、就诊流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结算平台等各方面与国际接轨。一是做好服务宣传。借鉴日本、韩国的做法,创办多语种网站,全面介绍全市提供国际医疗服务的医院资源,并为外籍人员提供医疗资料的国际间传递,方便患者自行查看,也方便转诊医生就患者情况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二是再造服务流程。借鉴国外医疗机构的先进经验,全市设立统一的24小时预约平台,根据病人的病情以及就近原则为病人安排最近的医院就医,并告知详细就诊安排。医院可设立专门的外籍患者预约诊疗服务中心,提供从预约检查、医生看诊以及治疗的一条龙服务。结合我市智慧医疗诊间结算方式,尝试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提高效率、提升体验。也可在医院内部设置外籍人员服务窗口为外籍人员提供便捷指导。三是改变医疗服务模式。如产科可以提供产休一体化生产模式,肿瘤科可提供肿瘤门诊治疗服务。建立从预防保健到诊断治疗再到康复的全医疗服务链。在诊疗服务之外,应该向国际化的健康体检、中医保健、健康管理、居家护理和家庭医生服务延伸,形成全方位国际化医疗服务产业链。
  3.加快配套改革,适应国际化服务需求。一是加快医院国际认证。随着国内医院对国际化医疗服务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申请和通过JCI认证的医院逐渐增多。在杭的省级医院已有邵逸夫医院、浙一、浙二通过了认证,但市区两级所属医院尚无通过认证的医院。JCI标准涵盖三百余个标准、上千个小项,体系复杂,准备时间漫长,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因此,市属医院应尽早将认证准备列入重要日程,尽早完成认证。二是加快医院管理模式改革。学习国外医院管理经验,在院长管理下试行“三线分立”,即行政、护理、医生分而治之,各科室层面都有三组人各自向自己的直接领导汇报。科室主任负责临床、医疗工作;护士长负责护理、培训等工作;行政助理则负责科室的运营、推广等工作。行政、护理、医生不仅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可以互相监督,同时对发展护理、严格质量控制、提高运行安全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加快价格、保险制度改革,尽快对接国际保险。一是针对国际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建立单独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由于公立医院的限制,必须在建立独立的医疗机构后才能够实行单独的价格政策。二是加强国内商业保险对高端医疗保险的开发。保险业从业单位应对在杭外籍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尽快出台合适的险种提供给外籍人员。三是加快与国际医疗保险公司建立医疗费用直接赔付平台,让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方便外籍患者就医,同时节省时间、提高就医效率、改善就医体验。要注重医务人员国际保险知识和财务收费人员医疗专业知识的培训,熟悉国际保险赔付范围。四是加强财务服务。在医疗机构内设立财务服务人员,专门帮助外籍患者处理财务方面的细节,包括医疗服务的成本估算和更新、联系患者的保险公司或其他支付人、提供有关押金和支付的信息、对接医疗保险机构与患者之间的财务结算等。
  5.促进专业人才流动,提升全行业整体效率。一是将提供国际医疗服务的部门独立出来,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减少占用公共资源。有关机构应建立一套合适的制度,包括薪酬体系、工作制度、升迁制度、招聘制度等,以吸引高端的人才资源流动到国际化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是稀缺资源,是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不断增值的财富,也是国际化医疗机构发展好坏的关键。二是卫生部门应完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人才流动,包括医师、护士、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多点执业直至自由执业,让广大医务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获得更多收益,让更多的医疗机构能够充分利用高水平人才。同时加强医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建设,提升其管理能力,促进行业人才社会化管理,保证人才自由流动。三是建立完善针对外籍医务人员的暂时注册制度。包括完善外籍医师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外籍护士注册管理制度以及外籍临床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其他相关职业的准入、管理政策。
  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用足用好G20峰会重大历史机遇,在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医疗国际化是实现杭州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一极,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化生活环境、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和推进城市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全市医疗以及相关行业应充分利用好G20峰会重大机遇,以杭州市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行动计划为基础,加快推进我市医疗硬件设施、服务流程、医疗保险、卫生人才等方面的改革,为市民和境外人士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为G20峰会及后峰会时代提供安全、高质、国际化的医疗保障。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