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议案提案
议案提案
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智能融合
时间:2016/12/30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国家经济将无法实现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劳动就业问题将日趋凸显,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普遍提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制造业快速发展,建成了以汽轮动力、杭氧等为龙头,门类相对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增强了城市综合实力。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全球产生深刻影响,2015年杭州GDP突破万亿大关,制造业功不可没。但在经济新常态下,杭州制造业同样面临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压力。由此,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因应形势,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抢抓“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以创新驱动带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智能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先发优势。

  1.政策集成优势相对明显。《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杭政函〔2016〕99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15〕151号)的实施,对我市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正在显现。特别是“互联网+”制造业方面,工厂物联网、智能制造、工厂大数据、工业软件和制造业服务化等得到重点发展。目前,我市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智能制造业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同时,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逐渐渗透到各个环节。

  2.“两区”创建发挥叠加效应。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使我市全社会的思想理念、工作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行各业掀起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热潮,改善了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软环境,也为制造业全面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2016年,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协调推进小组公布了100家经认定的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名单,杭州市共有43家企业入选,远超省内其他地市。

  3.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内,我市互联网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电子商务方面,形成了世界最大的B2B、B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撑。全社会包括企业从业人员对“互联网+”认同度提高,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制造业企业有4038家,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25.91万元/人,比上年提高9.0%;工业利税、利润增速分别高于产值增速3.8和1.8个百分点。其中从事物联网相关业务的企业已经达到200余家,全市规上物联网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1.9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163.84亿元,增长7.4%。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限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62.07亿元,同比增长24.6%,占全市GDP8.25%,6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

  二、主要问题

  我市制造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产业仍占有较大的比例,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处于初期,“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尚未形成气候,产业转型压力重的情况仍然存在。尤其是,研发创新投入不足,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在内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仅占GDP的3%,明显低于北京的5.9%、深圳的4.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关研发创新队伍薄弱,在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使产品产生更大附加值的关键性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先进地区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1.“互联网+”制造业氛围相对不足。近年来,“互联网+”虽然已成为社会各层面的热门词汇,但多停留在表面,在制造业中也是如此,“互联网+”制造业的氛围不够浓厚。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工业化思维,企业设计生产的产品虽然考虑了用户需求,但根本上还是以企业、技术和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停留在通过互联网营销的“以制造为本,以‘互联网+’为用”的层面。二是体制机制滞后。“互联网+”制造业是新生事物,对于政府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审批、监管手段和方式还是依照原有行政体制,跟不上“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节奏,且形成阻碍。三是“互联网+”服务支撑能力低。“互联网+”企业为制造业企业量身打造的整体解决方案、软件系统配置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整体服务,以及对制造业服务环节和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支撑明显不足,使得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在制造业企业中使用不足,数据和用户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2.制造业“互联网+”的研发能力较弱。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我市制造业对“互联网+”的研发还远远不够。众多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没有建立研发机构,而建立了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或者重点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机构创新理念和科研管理方法不先进,研发成果较少,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研发成果更少,研发投入产出比较小。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导致拉动制造业产业增长的后劲不足。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还比较欠缺。多数企业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效益,惧怕研发失败的风险,研发动力不足。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结合不够深入广泛,产学研结合没有形成巨大合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产业化率不高。

  3、相关人才绝对不足与相对不足并存。在制造业企业中,智能制造、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专业人才还很少,拥有互联网和制造业两方面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显紧缺。绝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缺少自身的研发人才;建立了研发机构的企业研发投入也不足,加上部分工业园区远离市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工作报酬缺乏吸引力,住房、教育等生活成本高企等等原因,造成制造业全行业无法吸引高水平研发人才。同时,多种限制的存在,使企业不能够顺畅地从科研机构和院校中吸引人才前来兼职或专职进行研发。企业之间的研发人才也缺乏沟通平台和管道,相关的政策对兼职科研人才支持力度不够大,无法吸引科研人员到中小企业开展研发。

  三、对策建议

  杭州制造业的升级,必须要立足本地特色,利用“互联网+”优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大研发能力,推进智能制造、两化融合,优化产业生态,打造“杭州质造”品牌。

  1.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氛围。对制造业来说,“互联网+”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营造浓厚的全社会氛围,必然会促进制造业企业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一是提升企业意识。让企业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制造业的革命性作用,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处理、实践制造业的种种问题。“互联网+”制造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放到战略层面去推动,对业务、组织、团队进行彻底改造。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战略制定、商业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要以用户为中心;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式的商业生态平台,用互联网逐步把企业内外价值链全部数据化。二是加快行政改革。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按照“互联网+”的要求做出政策和管理方式的调整,提高行政管理里的效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尤其是在对制造业的管理平台建设、企业研发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等方面,更应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要求。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对“互联网+”服务企业引导,在促进“互联网+”企业对制造业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为制造业提供完善的“互联网+”服务。尤其是对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产品、专利、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业务辅导,固化企业创新产出。特别是要促进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支持推动制造企业将互联网技术充分渗透到设计、制造、运维、营销、培训等全产业链业务,加快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制造业研发能力。“互联网+”制造业就是要用相对先进的互联网力量,推动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创新,通过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加强支持力度,完善产学研优势互补措施,建立知识分享机制和信任机制,构建制造企业创新平台,把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加强合作,协同创新。一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对重大设备和高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政策性融资支持。对研发投入大、技术装备高、人才集聚多、产业化成果好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的政策性奖励应及时到位。二是大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研发机构则是企业创新动力的源泉。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高层次人才、提高创新产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大力支持规上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科学布局产业领域研发机构,对企业研发机构的组织体系、硬件、管理、内部制度建设加强指导,推进企业研发机构的扩量提质。三是建设多层次产学研平台。加强引导,促进国内外多方产学研机构形成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尤其在我市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研发力量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在杭外资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包括研发平台、管理平台、设计平台、应用推广平台、电商平台、企业人才持续培训平台、人才交流平台等等在内的各类公共平台,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帮助企业认识、接受“互联网+”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促进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推广等方面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3.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互联网+”制造业是对专业知识和高技能人才具有高度依赖性的高技术知识密集产业,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予以支撑。一是着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用足用好现行人才政策,提高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学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出发点开展研究。制定细则,鼓励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专业人才,专兼职参加企业工作。二是加快引进高水平研发创新人才。加大各级财政对引进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兼职兼薪、技术入股、技术诊断、技术承包、科技咨询等柔性流动形式聚集高端人才。从提高城市宜居性入手,着力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创新人才落户杭州。对在企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对引进人才工作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服务和保护体系,实现对知识产权的科学管理和战略运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杭高校、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充分利用我市电商产业、物联网产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处于领先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创新培养方案,在制造业人才中开展大规模的“互联网+”知识体系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对接机制,设立产业实训基地,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制造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新技术培训,促进新技术人才与制造业人才双向流动培训。制造企业要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人才开发和人才交流,促进沟通交流合作。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提升制造业研发能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互联网+”制造业为重要手段,才能使我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时间上、进度上和质量上逐渐具备优势,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带来恒久动力。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