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议案提案
议案提案
关于创新科研深度融合模式推动杭州新型科研机构集聚发展的建议
时间:2019/1/30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多次强调指出: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新型科研机构是新时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动力新平台。

  杭州具有适合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创新基因,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之江实验室”“达摩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机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并发展一批优质新型科研机构,既是杭州市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更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的重要引擎。杭州,应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信念,打开科技产业发展新局面。

  一、基础与优势

  杭州积极引进创新载体,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加快推进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之江实验室等平台,科研实力雄厚,行业影响力巨大。

  1.高位起点高点布局,科研谋划超前。杭州市前瞻规划、超前布局,新型科研工作起步较早、起点较高,科研机构发展势头良好。至今,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03家,国家双创基地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5家,国家级孵化器32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开展了高校院所建平台、办企业、促转化系统工程,已建成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和大企业共建28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017年,杭州对施一公等4位科学家领衔的创新团队项目分别给予1亿元的资助,全市发放创新券1.13亿元,发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专项补助经费965万元,对各类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产生有效激励。

  2.人才集聚智力加成,软实力基础扎实。杭州市通过提供优质创新创业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技术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目前,杭州市人才总量已达221万人,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万名,外籍人才1.5万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1名(其中自主申报121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506名,形成“高校系”“海归系”“阿里系”“浙商系”联合创业生动局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三年引培国家“千人计划”5人、浙江省“千人计划”2人、“万人计划”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认定杭州市高层次人才7人(B类相当于国家级2人、C类相当于省级2人、D类相当于市级3人),累计培育企业380家,投资企业180家,清华系、海归系等项目占杭州分院入驻企业总数的30%以上。

  3.机制创新合作深化,产学研成果丰硕。杭州市科研机构坚持深化与国内外大院名校之间的股份制产学研合作关系,提升合作层次。如2018年1-6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在杭州先后设立产城融合研究中心、区域创新大数据中心、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司法改革中心等7个新型中心,累计建设工程化和智库型研发中心20余个,由平台按照市场化要求孵化项目,孵化效率成倍增加。如“政产学研”架构的典型代表—杭州之江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和计划,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网络大空间搜索研究中心、智能芯片研究中心和网络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等五大研究中心也已正式挂牌成立。

  二、问题与挑战

  杭州新型科研工作发展起步早、起点高,然而,跟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城市相比,新型科研机构发展仍存在数量不多、基础研究弱、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等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破解这些难题。

  1.政策举措有待进一步深化。新型科研机构在单位性质上比较多样化,如事业法人单位、企业法人单位、非独立法人等,在定义和标准不明晰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新型科研机构的概念容易出现混乱,配套的支持政策和市场合作环境也就难以明确。从外部环境来看,政府对这类新型机构的认识程度和支持力度还不到位,加上新型科研机构短期税收贡献不足,适合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平台培育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内部来看,这类机构很多合作方为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总部,许多体制性、机制性、协作性障碍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对技术创新工作者的激励机制、资助机制以及成果的所有权转化机制等还不够健全。

  2.科技金融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杭州科研机构绝大部分未成立专业投资孵化基金,缺乏自主投融资体系和可支配的专业投资孵化基金,保障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薄弱。除了各级引导基金参与度不够(对科研机构做基金管理人不认可),还有国有或事业体制未尽完善、科研机构缺乏投资专业人才、项目储备较少等原因,限制团队投资,阻碍科研机构自身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使得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功能无法发挥功能最大化。

  3.创新驱动有待进一步提升。杭州的新型科研机构还处于发展期,发展模式多样,整体分布不均,力量比较分散。科研创新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余杭区、高新区、萧山区等区。科研机构、企业缔结产业联盟推动力不足、意愿不强。产业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布局超前性不足、视野不够开阔、行业高精专发展趋向性不强。国际创新科技交流合作虽有开展,类型不够多元、层次不够高。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速度偏慢,成效不足。

  4.配套保障有待进一步优化。科研硬件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用地用房配备不足,政府资源供给与科研机构高新发展需求匹配度不足。人才硬件支持力度亟待加强,人才用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政策力度尚薄弱。人才安居工程和人才引进利好政策倾斜性不够、落实待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支撑保障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启示与建议

  有别于传统科研院所,如之江实验室、达摩院等各类新型科研机构在资源配置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企业化、产学研功能一体化等方面做出新探索,是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推动科技经济转化、破解经济科技“两张皮”的有效途径。

  1.健全政策落实举措,招研引智个性发展。一是拓展国家、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引智工程关键内容,加快落实转化,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杭州,鼓励高层次人才团队组建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国际化、高水平科研机构。二是鼓励大型外资企业、民营骨干企业在杭州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在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化应用开发的新突破。三是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杭州设立科研机构,制订“一校一策”“一院一策”的招研引智实施方案,促进国内外高校和院所落户杭州,大力支持科研机构与杭州企业开展对接与合作。

  2.强化支持加大投入,机构运营多元高能。一是借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等新型科研机构的做法,加快科研机构的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科研机构制度,探索建立由主要利益相关方代表构成的理事会制度。二是建立财政对科研机构建设的扶持机制,对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国家和省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杭州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杭州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引入核心技术并配置核心研发团队的,应予以政策支持。三是支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及创投引导基金的作用,引导各平台机构专注投资孵化杭州亟需发展的企业和产业,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研机构的信贷支持,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科研机构建设和发展。

  3.注重创新优化驱动,产业引领高精专新。一是支持杭州科研机构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应用开发等领域开展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性、关键技术核心环节实现突破。通过基础研究计划、技术攻关计划,支持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及产业技术攻关。二是推动科研机构、企业缔结产业联盟,加强先进技术示范应用,超前布局产业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带动相关行业向高、精、专方向发展。三是积极引进国际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强国际创新科技交流合作,支持科研机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国际论文、申请国际专利等科研活动。四是加快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国家科技与产业规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参与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4.完善配套着力提升,保障升级全面全效。一是加快用地支持,新增建设用地中预留一定比例科研机构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省内市、区科研用房预留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科研机构落户发展,对遴选评估优秀的科研机构给予一定的房租优惠或补贴。二是落实人才安居工程和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改善科研机构人才居住条件。落实符合条件的人才在出入境便利、落户、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配套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依托杭州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为科研机构的成果产业化提供产业对接、科技中介和金融服务等支撑保障。(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