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时间:2013/4/7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主要涉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门类,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制造业内部分离、独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本身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具有积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我市落实“实业兴市”战略,加速制造业升级、克服资源要素制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实体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我市制造业面临创新不足和附加值低下的现实矛盾,日益受到内部资源环境的制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扩大制造业的赢利能力,为制造业带来较高的外部性知识收益。
  2、有利于深化制造业分工、降低产业链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随着制造业分工的深化,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以往由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不断被分割并外包给专业服务企业,使制造企业集中精力于制造和生产环节,并能够获得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不同环节的生产成本,更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随着围绕制造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服务体系的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制造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并提高企业其他要素的生产效率。
  3、有利于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跨国公司凭借其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控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取得了一定的支配权和话语权。尽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有助于解决我市工业价值链关键环节的缺失,推动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大大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促进我市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商务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和升级,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外向度,扩大产品出口,并推动生产供给结构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非价格竞争力,从而摆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的不利局面。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增强,将有利于我市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引领发展,辐射明显。杭州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先发展,对长三角南翼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研发服务、检测服务和总部经济等优势型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功能尤其明显。如,省内各行各业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基本集中在杭州,长期发挥着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杭州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集聚,知识、技术密集型人才云集,引领了我省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管理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子产业领先发展,使杭州成为“天堂硅谷”;杭州电子商务产业世界著名,“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服务范围覆盖全球;会展企业、企业营销中心不断向杭州集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2、分离发展,初见成效。随着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政策的引导、企业在市场经济压力下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制造业在专业化分工中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些新的服务业形态,如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科技研发、市场营销、会展服务、管理咨询、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开始向专业化、知识化、规模化、集群化趋势发展,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的引领功能、支撑功能和服务功能初步显现。在引领功能方面,如浙大网新庆春路过江隧道BOT项目,成为浙江省首例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建设的金融创新项目。在支撑功能方面,如西子OTIS 集团、浙大网新集团等利用自身知识、管理和资金优势成立金融创新公司,为广大高科技成长型公司提供智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撑。在服务功能方面,如明通电子商务公司分离发展、细分行业网站(如机电网、仪表网),为工业企业提供了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服务。
    3、集群发展,趋势显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伴而生,制造业通过前向、后向、旁侧关联,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和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一批特色鲜明的集聚区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外包、软件设计外包、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呼叫产业外包、金融数据处理外包等特色服务外包集聚区,现由安防科技产业园、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高职科技创业园、电子商务创业园、lT 服务外包创业园、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6 个特色服务外包子平台组成,共引进各类企业约120 家,其中汇集了信雅达、印度山澜等一批涉及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此外,庆春路、延安路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已较为成熟;浙江大学科技园、临安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等创新创业孵化集聚区,以及城北浙汽配和物流中心、浙江(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也已初步形成。
    三、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一)不足方面
    1、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通过占领技术高端、创新高端,形成价值高端,从而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但是,在杭州服务业总体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下,杭州研发、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除了作为电子商务领域领航者的阿里巴巴外,杭州尚缺乏品牌领先或规模领先、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
    2、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目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不强,主要是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产业融合。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融合更不容乐观。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不强;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及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3、市场化程度不高,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受到抑制。尽管杭州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但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并未完全开放,一些生产性服务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加上体制、政策等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狭窄的市场范围和较高的准入门槛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不成熟,抬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受到抑制。    4、要素制约明显,高技术含量行业投入力度不够。杭州土地资源紧缺,加上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大都属于商业用地,取得项目用地格外困难,且用地价格相对较高。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为缺乏。比如软件行业一般工程师过剩,而架构工程师稀缺。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生产性服务企业以无形服务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而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受益较少。尽管近几年投资明显增加,但对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不够,投资增长速度较慢。
    5、行业空间分布、供需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由于建筑和人口密度过高,发展空间偏小。城西区块知识科研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办公需求量大,但受前几年住宅利润驱使下的无节制开发,商务办公楼几乎无处可建,供给相对滞后,导致办公楼的价格与租金偏高,属于供不应求;武林区块是近几年来杭州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外迁最集中的区域,搬迁后的地块大都改造成了高级商务办公楼,这些办公楼起步价格高,但需求低迷,租金一般,属于供过于求;湖滨区块是杭州的老城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历史街区与建筑,受这一格局影响,服务业的发展与办公楼的开发供给在时空上呈现相对失衡之势。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板块由于受地理特征因素的影响,很多人才都流向其他主城区。
    (二)原因分析
    1、从管理体制看:杭州市孕育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作用机制和行业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较为缓慢,垄断导致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作用难以发挥,监管法规不够健全,多头审批、交叉执法的行业管理体系制约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从生产要素看:杭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导致高层次服务人才严重短缺;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以及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缓慢,致使生产性服务企业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的企业缺乏金融支持;近年来杭州商务成本特别是房价高涨使生产性服务成本不断提高,生活费用价格也相对较高,抑制了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长,导致杭州服务业创业艰难和人才外流。    3、从市场监管看:杭州目前的税收政策、市场秩序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调查显示:有60.7%的企业认为目前税务部门对企业征收的各种税收比较高或太高;有71%的企业认为对企业员工执行的所得税税率较高或太高;有71%的企业认为自身所处行业市场秩序不太规范或很不规范。
    四、进一步发展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1、完善协调机制,提供良好政策环境。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分类多、涉及领域广,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健全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支撑体系。降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准入门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和组织对外宣传推介、会展等各种境内外大型活动。建立推进杭州市软件出口的促进体系,组织企业承接海外订单,开发海外市场。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行业发展分析、监测和信息发布。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向中小生产性服务业开展业务,为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定产业规划,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附加值的先进产业,应作为服务型经济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布局导向等。例如:在信息与软件业的发展方面,可结合制造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借助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专业电子商务平台集群;在科学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应打破传统研发模式,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新体系。同时,基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地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以差异化的姿态走出产业同构误区,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突破口,突出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形成资源共享、功能配套、相互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优化生产力布局。
    3、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住我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机遇,大力引进并吸收国际知名服务机构进驻,加强与香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杭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区域性营运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从而带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等各个层面的提升。加强和细化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奖励政策,提升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层次。加大对集聚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服务业发展资金向集聚区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较弱的五县(市)的支持力度,设立发展专项资金,用项目资助的形式资助试点企业,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大对示范性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予减免税收、享受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4、加快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要有重点地培育和认定一批富有特色、功能完善、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生产性服务业示范试点区,着力打造一批集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生产性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投入补助,吸引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建设公共研发、信息技术、市场交易、商务交流、生活宜居等公共服务平台。以杭州市现有制造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为依托,重点加强集群或园区特别是大江东和城西科创两大产业集聚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相应的服务功能区。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集群,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和融合,从而形成规模型的联动、互动效应。   5、加强多方合作,培养引进各类人才。加强与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高校的“政产学”合作机制。在杭州师范大学增设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生专业,加快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杭州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生产性服务业通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支持力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的作用,加强微软lT 学院建设,为杭州市的软件产业的人才供给提供源泉以及知识溢出效应。联合国内计算机软件学科竞争优势强的著名研究型大学在杭州建立软件专业培训基地,为杭州市软件产业提供高级人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生产性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吸引人才政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初稿执笔人:华  丽)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