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提升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实效
时间:2015/2/28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实施垃圾分类,是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的必由之路。自1986年开始探索生活垃圾分类,至2000年杭州被建设部列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八个试点城市,再到2010年3月,杭州在37个生活小区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试点实践,杭州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很大成效。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快速增长,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垃圾分类处理的要求也日益迫切。
    一、杭州市垃圾分类基本情况
  至2014年底,杭州主城区已有1516个生活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参与的家庭达到了89万户,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开展了垃圾分类。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生活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全覆盖。此外,垃圾分类在余杭区达到90%、萧山区达到60%,五县(市)达到30%,基本呈现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通过近五年的试点实践,目前杭州市区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渐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效果逐步显现,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通过试点,还培养出多个示范小区、一批以社区居民热心人士为主的志愿者队伍以及多种创新办法等等。试点使民众逐步认识到资源化处理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特别是垃圾无害化、减量化的重要性,为垃圾减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科普环境、民众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当前我市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制不够完善,推进进度不一。目前杭州没有完整的生活垃圾监管体系,加上垃圾分类处于普及阶段,管理措施难以形成有效约束,正向激励机制也没有普遍建立。运行成本较高,各城区每年垃圾分类费用基本超过1000万元,垃圾分类社区工作人员数不够,人力成本需要增加。根据《2014年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2014年底前,居民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垃圾分类全覆盖,全面推进企业单位垃圾分类。但实际上,部分小区特别是物业管理本身比较薄弱的小区,垃圾分类则还仅停留在宣传发动上,实际的分类率并不高;部分基层单位还没有全面发动,甚至分类设施尚未配备。总之,城区之间、社区之间、单位之间在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推进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2.宣传教育不够,投放质量不高。多数居民尚没有绿色消费的理念,塑料袋依然大量使用,菜肉等没有实现净菜进城,导致源头垃圾产量居高不下。居民正确的垃圾投放是垃圾分类的基础,但大多数居民大环保理念缺乏,认为垃圾分类太麻烦,热情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上述原因使前端垃圾分类不彻底、不准确,严重影响整个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推进,部分小区为了应付考核,甚至聘请人员在小区对垃圾进行再分类,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虽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涵盖的内容还不全面,宣传的力度也有欠缺。
  3.环节衔接不畅,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处置链中的运输、处置方式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前端垃圾分类效果,应该成为前端分类投放的先决条件。目前,垃圾清运能力不足,各环节间沟通协调困难,居民分类后投放的垃圾在收集、运输、处置时没有一一分类,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市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垃圾分类处置的效果。加上我市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的处理能力不足,随着分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更加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分类处置规模与处置质量的要求。
  三、关于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实效的几点建议
  1、建章立制,提升政策保障力度。强化部门协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政策。充分调研,博采众长,结合杭州实际,研究并制定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加强对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置等工作的约束性,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政策体系,通过对各个环节的逐一分析,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细则。在客观评价政策执行效果的基础上加强考核。二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在科学制定规划、做好垃圾分类全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奖惩制度的引导激励作用。政府主导建立垃圾分类奖励基金,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好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加强正面引导。改变目前直接向家庭发放垃圾袋的做法,减少浪费。对垃圾分类投放做得好的家庭,奖励分类垃圾袋,对于做得不好的家庭,则由其自行购买。超市出售的垃圾袋统一按照分类要求确定颜色,方便群众将垃圾分类投放。三是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加强对垃圾分类质量、分类垃圾的清运、处置规范性的监督力度,建立一套全程监管制度,由相对独立的部门实施监管,鼓励民众、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活动,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系统。监管结果与执行单位的考评挂钩,确保政策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规则有效地实施。
  2、加强宣教,提升市民分类热情。一项公共政策要得到顺利实施,必须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无论是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户外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和宣传品等传统方式,还是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都应涵盖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政策的意义、目标、内容、实施途径、执行机构的构成,尤其是民众参与政策执行的具体方式。要增强互动,提升政策支持率和参与率,实现社会协同,市民参与。同时,提高宣传的频率和力度,使受众达到最大化。普及垃圾分类基础教育,通过进教材、进课堂的方式,让青少年在各个阶段都能接受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教育,不仅带动整个家庭的垃圾分类,而且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市民讲堂等在社区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增加有关适度消费、垃圾减量分类的教学内容,向民众传播简单明了、浅显易懂、便于实践的环保知识和消费方式等。
  3、提升改造,加强分类处置能力。为适应生活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的形势,需要大力提升垃圾分类处置能力。一是优先提升垃圾收运能力。收运处置能力应先于分类场所的覆盖,以确保垃圾被稳步而有序地消纳。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清洁直运模式,优化线路、提高效率,增加分类运输车辆,提升直运公司的服务保障力度。加强其他分流分类垃圾的收运处置系统建设,建立相应的物流管理和计量统计工作。二是要加快处置能力建设。尽快启动垃圾焚烧厂提升和扩容建设,加大垃圾焚烧处置能力,减少垃圾填埋处理。环保、贸易部门要规范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定期收运和处理,城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就地资源化处理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量。三是要提升垃圾处置效益。通过市场引导,加强回收企业与资源化利用企业对接,提升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多措并举,扩大社会参与力度。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基础工程,需要动员和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应积极调动民众热情,提升公共政策整体社会参与度。一是推动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开放市场,构建公平、自主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二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完善志愿者制度,多渠道扩充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者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能力,广泛宣传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提高志愿者的荣誉感。三是不断完善垃圾分类责任分工。细化管理制度,增加各环节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职责,例如探索产品生产者承担垃圾分类指导责任,要求对所有产品标注垃圾分类类别等。通过多种手段把垃圾分类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