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借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东风  促杭州再树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时间:2020/4/29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和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金融和产业高地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既紧密契合国家战略要义,又重塑长三角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利好地区发展。杭州作为长三角高端智能制造业中心城市,是支撑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之一。杭州应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继续深化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区域为重要落脚点,发挥其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产业杠杆作用,再树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新标杆”。
  杭州新制造业发展核心区域的优势和储备:
  1.政策优势一线贯穿。一套套政策保障拳密集出台,一场场创新变革持续上演,共同推动着杭州制造迈向新台阶。中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共杭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中指出,杭州要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一方面要持续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实施“新制造业计划”。2019年9月,杭州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召开,《杭州钱塘新区规划纲要》亦正式发布,新制造业战略实施序幕正式拉开。
  2.区域禀赋层层释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之时,拥有数字经济强劲优势的杭州,正通过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撬动新一轮跨越发展。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166.13亿元,同比增长4.5%。全市规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7.4%、12.7%。“创新先锋”的新华三,申请专利总量达10332件,并且90%以上是发明专利。“2019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重磅发布,正泰电器“基于物联网与能效管理的用户端电器设备数字化车间”项目,作为工业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标杆位列其中。
  3.产学研融合信号活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航天科工卫星互联网应用中心、北斗时空研究院、法国达索系统创新中心落户杭州;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科研成果重磅发布;西湖大学、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相继落地。智慧视频安防、智能诊疗设备和燃气涡轮机械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连续落地建设。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杭州医药港、青山湖微纳小镇等一大批全域创新大平台加快建设。
  杭州新制造业先期发展迅猛、平台效应突出、格局特色明显。然而面临一体化发展,其发展短板逐渐显现:
  1.规划重置,短板露端倪。一是固有产业短板顺延。杭州产业集群整合更迭,接纳合并前固有产业类型相对低端低下、先进制造业自主学研能力偏弱等短板。二是同质化现象突出。制造业功能区域产业空间规划未尽明晰,同类型产业相对分散,如钱塘新区呈现两岸自行发展势头。三是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与产业制造分布不均衡。在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芯片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产业发展领域倾斜扶持力度不够。
  2.制造融合,升级缺活度。一是智能技术融合发展待提升。杭州产业高端行、个性化始终不足,现有各大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江苏江北新区等国家级产业新区智能应用相较尚有差距。二是产业合作力度不足。杭州各大新区与长三角其他新区智慧制造互动不够密切,新制造业发展进度相对滞后。三是产业升级后劲不佳。传统企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发展受产业转型升级成本、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导致新老项目操作过程中,存在难易差别。
  3.战略竞争,“虹吸”催痛点。一是虹吸作用诱发优质产业外流。上海新区集聚作用强,宁波、湖州等新区先后设立,虹吸作用持续加大,稳定局面被打破。二是产业合作路径不广。省内多个新区加快外向产业合作,杭州未明确外设新区制造业合作接洽机构进行产业跨区协调,与北广深等地优势合作未开展。三是外向型合作局面亟待深化。现有国际产业合作多局限于流程制造,技术输入存壁垒,无法进一步推动自主技术有效升级。
  4.核心联动,学研存瓶颈 。一是院校高端科研能力不足。高校科研偏弱,知名科研院所、创研中心对高精尖制造科技整体带动作用不强。反观上海浦东新区,仅2019年就有50个创新中心项目落地。二是外来企业技术创新力量外置。高新制造核心研发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不在本地,本土中小制造后发优势不强。三是企业转移或导致原有共享型技术成果外流。本地技术产权随部分企业迁址外流,原有智慧制造优势被削弱,产业技术专利唯一性被打破。
  杭州加快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业结合,积极对标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战略部署,打造新制造业发展新增长极。为此建议:
  1.加快产业布局与制造架构迭代升级。一是科学统筹新区全域新格局。参照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定标模式,重点做强半导体、生命健康、智能汽车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和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重大未来产业。二是加快产业布局高智能转换。推进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在新区布局,探索与阿里合作打造eWTP试验区,深入开展“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专项行动,加快“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高智能空间建设。三是打造特色集约发展模式。围绕新制造业切口,做好产业转型、技术融合、专利研发应用等,加快5G、增材制造、量子技术等特色核心技术产业落地,深化新一代高端信息技术、装备等产业链打造。
  2.深化智造融合与新制造生态联动发展。一是加快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落实杭州新制造业大会精神,创新推进“互联网+”“机器人+”“大数据+”“工业设计+”等重要技术在新制造业中全覆盖应用,在促动企业提效、平台提能、规模化技改、产业提档、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中持续发力。二是促进高端制造业特色特异性发展。重点加强制造产业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加快建设一批“互联网+制造”的行业示范典型项目。加快与城西科创大走廊、滨江高新区联合产业数字化孵育,深化城市发展优势资源对新区的补充供给。三是推动产业平台智慧融合。主动接轨上海等地,探索设立沪杭生物医药智慧合作园区。加快医药港小镇、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平台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深度融合,推动生物医药制造产业向全智能切换。
  3.提升竞合模式与产业突破双线发力。一是打造差异化发展“杭州极”。既要对标上海等先行产业集群新区,又应发挥杭州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打造互补性高端制造“杭州极”。如深度推动“复旦张江研究院+钱塘新区智造”,重点加快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智能汽车及城市数据大脑等产业体系间的合作。二是聚焦国家战略项目,延伸合作路径。全力向上争取国家战略产业项目落地新区,重点关注国防高新工程、重大专项科技工业投资项目。设立新区高端制造合作交流办等合作基点,探索与北上广深以及雄安等地新区开展长期优势战略合作。三是完善国际产业合作,与制造业先进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产业核心技术方面加快合作,不断吸纳优质技术力量。搭建国际性产业合作交流会议、论坛等平台,推广新区高端制造业前驱优势,推动新区转化成国际合作战略高地。
  4.加码创业创新与技术核心优势转化。一是构建完善的创新转化接力空间。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强化核心技术招引,通过研发支持、平台共建、效益共享等重要举措,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核心内置。重视本地中小型企业在通讯光纤、智能安防等高端制造业研发能力建设。二是加快“三名”工程建设。科学谋划重大科研机构、设施设立布点,加快科研名校分支招引,开展高校跨地区校际制造业联合科研,推进全球知名院所研究中心等重点平台建设。三是强化科研合作研究成果保护与转化。加强新区科研重点实验室、重点科技创新资源等建设倾斜性支持,加大对重大自主型、合作型科研成果保密力度,规范外流企业核心技术利用,为杭州以新制造业为核心、融入并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