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关于提升重大疫情科学处置研判能力健全杭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时间:2020/4/29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疫情发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20年4月1日,习近平在听取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坚持平战结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抗击疫情和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指明重要方向。在这场抗击疫情大考中,杭州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更是第一时间全面启动疫情预警,深化“城市大脑”建设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外来人口管理等全领域应用,不断提升数字治理能力,贡献疫情防控的杭州智慧和经验。
  一、疫情防控实践经验
  1.顶层政策集成超前。自2003年SARS后,杭州积极应对,禽流感(H7N9亚型)、甲型H1N1流感以及新冠肺炎(NCP),积累一些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有益经验。根据疫情发展变化,适时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常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调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处置预案,为启动应急响应和实战防控提供遵循。
  2.应急指挥统筹有力。杭州第一时间拉响疫情紧急警报,以最严格的措施全方位落实重大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启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各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落实属地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和全面排查登记等防控措施,构建疫情防控的闭环管控、量化管理。加强医疗、生活、生产物资保障,有序调配口罩、隔离衣、防护服、负压救护车、治疗药物、检测试剂、消杀产品等急需物资,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市场供应平稳有序。
  3.防控救治协同高效。迅速织紧公共卫生与医疗救治两张网,市、区(县市)两级疾控部门发挥主力军作用,集中力量以“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精准防控、精准施策提供有效支撑。定点集中救治的市西溪医院迅速升格全员战备状态,推广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对收治的病患尽最大努力实行最有效的医疗救治,截止目前,杭州实现零死亡。全市综合性医院开辟专门隔离病房、统筹临床医护人员深入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临床一线。集结紧急医疗队,分批驰援湖北、武汉,彰显最美“逆行者”合力战疫。
  4.数字治理精准赋能。依托“城市大脑”,提升疫情防控精准度,在全国首创“杭州健康码”,推出“杭州卫健警务—新冠病毒防控系统”应用平台,实现对在杭及拟入杭人员,特别是疫情重点区域到杭人员数字动态治理。提高疫情发布透明度,以每日一次频率向全市公布病例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加强舆情引导,大力宣传和普及新冠病毒相关知识,引导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疫情应对暴露短板
  1.应急响应联动存真空。应急防控前瞻预警不足,疫情信息发布后,杭州防控响应虽然及时,但终究是在全国警报拉响之后,对疫情传播动向的主动预判仍未到位,区域性公共预警联动程序不尽到位。公共卫生直报体系衔接存在漏洞,专业技术机构预警与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响应机制不畅,医院主动发现和报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机制不够完善,疾控机构和医院(包括省级和民营医院)之间缺乏统一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响应机制,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采样信息、治疗环节、入院住院等信息都不能有效进行同步和共享,浪费人力和精力,对疫情防控带来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效度。重大疫情应急立法尚空白,杭州地方性公共卫生重大疫情应急防控等相关法规尚未出台,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不健全,对疫情防控缺乏法律责任刚性约束。
  2.应急资源灾备不充足。医疗救治应急物资储能短缺,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隔离衣、连体防护服等应急物资贮备不够,感染患者隔离治疗期间急需负压救护车、负压病房、呼吸机、体外膜肺(ECMO)、高通量通气装置、负压手术室等救治设施设备不充足,出现医疗机构向社会各界募集捐助应急物资的情况。市级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滞后,全市发热门诊设置半径不均衡,传染病预警前哨设置偏少。传染病医院单独设立机构少,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匮乏,对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等组织管理也显得力不从心。
  3.行政技术协同存短板。公共卫生总体发展规划仍较薄弱,市、区(县市)疾控机构只是各级卫健部门行政管理下的技术部门,人财物等分归地方管理,未实现垂直管理,上下为业务指导而非直接实现应急领导关系,难以体现独立性和权威性。大部分区(县市)卫健部门和少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和分管负责人不具备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背景,难以在应对突发疫情中发挥专业主导作用。区(县市)疾控机构技术能力薄弱,实验室重复设置造成浪费。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重医疗、轻公卫”倾向仍然存在,“防控-治疗”的分离致使临床救治与公共卫生防控落实不到位。
  4.公卫人才队伍有缺失。编制设置不尽合理,市、区(县市)疾控机构总编制数量与国家、省级疾控中心建设比例要求不匹配,有编制不能用足现象普遍存在,现有公卫技术人才数量不足。职业发展空间局促,公卫人员工作压力大,高级职称比例低,晋级晋升等空间受限,绩效总收入与职业获得感匹配度低,公卫人才流失较多。各医疗机构对属于公共卫生范畴的院感科、防保科等岗位设置不足,且多为行政后勤、护理人员等转岗,公共专业素质相对偏低。公卫专业生源储备不足,医学院校对公共卫生、感染(传染病)学等专业设置比例低,多数医学生并不愿意从事传染性疾病的感染科,且临床实习时感染科安排时间短。
  5.数字防疫能力待提升。疫情情报直报系统有待完善,部门间信息报送系统繁复,存在多头重复统计影响精准度,特别是区(县市)疾控机构与省级医院数据互不贯通,沟通难度大,加重防疫人员负担。疫情防控平台有待全面接入,市卫健警务系统紧急上线,部分细节和环节上仍需不断改进和智能化,特别是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预警等方面功能仍有待改进。数字化宣传普及和舆情引导不足,日常疫情防控宣传力度不足,根据季节疫情发生动向发出专项宣传倡议鲜见,通过数字化媒介传播力度较薄弱,群众知晓率不够高。
  三、应急体系完善策略
  1.平战结合,完善联防联控应急体系。一是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特别是要健全公共卫生直报量化自动响应机制,加强专业机构与行政管理融合度,实现疾控中心和医院(包括省级和民营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修订杭州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方案。对标新冠肺炎防控实战,及时调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探索“预防-主动”和重大疫情跨地区联动机制,打造卫生、疾控部门牵头, 发改、经信、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维稳、宣传等多部门协同的联防联控预警应急、监测和防控格局。健全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定期联席议事及疫情研判制度,及早遏制疫情传播势头和渠道途径。强化新发突发重大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等集中指挥和高效处置体系,优化卫生应急社区治理、社区隔离、交通管制和舆情管控等一体化网格预案布局,推动疫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三是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治体系。加快制订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生物安全等地方性法规和条例等,从法律层面固化公共安全导向、优化应急流程规范、完善职权责任等条款内容。
  2.储用结合,完善应急资源配置体系。一是探索建立“1+X”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参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粮食储备模式,完善全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总案,健全市级医用物资贮备动态管理信息平台系统,明确目录和标准,做好医用口罩、一次性隔离衣、连体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用储备物资动态管理和有效流通,确保医务人员和就诊群众做好必要个人防护。依托优质医药集团,妥善做好公共卫生常用物资的商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有效补充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谋划应急防疫隔离场所建设,拓展学校、体育场馆、酒店、大型商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灾备功能。二是科学规划应急救治医疗资源布局。科学统筹“一体两用”医疗设置, 尽快启动市西溪医院扩建项目,科学规划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战时救治床位、应急设施设备等保障。 组建由感染科、重症监护科、呼吸科等专业为主的应急救援力量,在定点医院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中心。完善全市发热门诊合理布局设置,增加传染病“哨点”监测,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学科建设,提升救治能力。三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在定点收治医院建立市级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加强全市各类医务人员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强化救援实战演练和轮训。
  3.条块结合,健全公卫机构管理体系。一是坚持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畅通协同。精准定位公共卫生机构职能属性,对区(县市)疾控机构实施属地卫健部门和市级业务部门双重管理模式,推行市卫健委疾控处与疾控中心合署办公,赋予疾控中心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专业话语权,实施扁平化管理。二是提升卫健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干部队伍专业化素养。市级和各区(县市)卫健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和分管负责人应具备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任命前应征求上级业务部门的意见。三是健全疾病控制、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协同机制。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临床敏感度和发现能力,强化公共卫生产学研服务属性,在市疾控中心设置市级中心实验室,创造条件建设符合检测生物安全相应等级要求的P3级实验室;在区(县市)疾控中心设置若干个区域分中心实验室,推动突发新发传染性疾病检测技术研发能力和科研水平,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床医疗机构与科研单位间信息、资源共享的应急联动机制。
  4.专精结合,培育公共卫生人才梯队。一是落实公卫岗位增编扩容。市编办、卫健部门严格执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14〕2号)文件,足额配齐疾控中心在编人员,对医疗机构公卫岗位(院感科、防保科)适度扩编并纳入疾控体系管理。二是优化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队伍。拓展职业发展空间,适度增加高级职称比例,及时聘任取得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绩效工资总额和考核奖励额度,推行政府主导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评价机制,晋级晋升、薪酬分配、荣誉奖励向业务、科研部门倾斜。加大医学、公共卫生、信息学和法律等专业人才招引力度,重点培育疫情应急预警防控、流行病学调查专家型人才。支持高校特别是在杭高校扩大公共卫生类专业比例设置,完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加快公共卫生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合作培养和引进学术带头人,特别是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军人物,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三是借助“医共体”“医联体”发挥全科医生作用。积极探索以市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支撑,区(县市)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构建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疫情防控和救治网络,统筹安排全额事业编制疾控机构专业人员派驻各医疗机构的院感科、防保科,做好疫情防控前哨预警、监测和医院感染控制等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全科医生在重点人员摸排、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隔离、健康管理等网底作用。
  5.虚实结合,拓展数字战疫智能应用。一是健全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直报网络。借助杭州“城市大脑”,建立由卫生健康委为主,公安、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参与的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网络直报系统,实现区(县市)疾控部门和医院(包括省级和民营医院)数据信息无缝对接,确保属地管理责任到位,提高疫情数据传递速度和精准度。二是完善“大数据+网格化”服务疫情防控机制。坚持人防+技防,继续深化“卫健警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系统”、“杭州健康码”等防疫新手段,实时接驳各机构间平台数据,互通共享源头风控、疫情发现、筛查转移、院内治疗、发展转归等信息,提高精准防控能力。三是加强疫情日常宣传和提升舆情应对能力。通过媒体、公众号、互联网等数字媒介,加大日常疾病防控、防疫消杀、日常防护等普及力度,推广咳嗽礼仪、勤洗手、分餐制等文明生活方式,提升群众防控意识和能力。注重舆情应对, 及时公开政府疫情信息、发布防控指令,回应网上网下热点和群众关切问题,减少社会恐慌。依托专业机构、心理咨询志愿者等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引导大众理性、有序、科学正视和参与防控工作。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