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优化市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助推“健康杭州”建设
时间:2021/2/9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杭州多措并举配置市域医疗卫生资源,较好地激发了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效能。
  然而,对标“健康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健康杭州”的群众需求,杭州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存在一些不足:
  1.卫生规划执行落实不到位。市域医疗卫生规划制定和实施缺少“刚性”权威约束,特别是杭州对省级医院规划在市域内落地制约能力较弱。如,浙江省中医院富阳院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萧山院区、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的大面积扩建等等,并不符合杭州医疗卫生规划有关规定。
  2.三级公立医院定位不明确。省、市和区(县、市)三级公立医院分工不明确,个别省办医院盲目扩大规模严重影响分级诊疗秩序,挤压市、区(县、市)医疗机构生存空间。
  3.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有限。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储备不够,部分乡镇全科医生比重不高,零差率药品与上级医院不匹配,设施、技术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老百姓医疗服务需求。
  4.市域医联体持续性推进受阻。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要求,高校附属医院、省属医院等需从医疗联合体中退出,但市级医院入场操作细则尚不明晰,实施难度大。
  5.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瓶颈。市、区(县、市)疾控机构未实现垂直管理,应急防护物资储能相对短缺,综合性医院感染科建设滞后,传染病预警前哨设置少等等。
  面对新形势,杭州应结合卫生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前瞻性优化医疗卫生配置布局。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规划刚性制约。一是科学调控医疗资源占比结构。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根据辖区人口、服务需求、资源配置现状及机构辐射能力等,重点围绕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项目,就各类医疗机构规模重点发展与一般限制、总体调整与控制等问题达成一致,尤其要关注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对于资源过剩的区域,不再新建或扩展医疗规模,并在医疗设备更新过程中逐步加以妥善解决,避免资源投入浪费。二是合理调整部门联动审管机制。完善各级政府以及发改、规划资源、卫健等部门联管联审机制,探索出台杭州辖区医疗资源统筹管理相关办法,建立以卫健为总牵头、多部门协同支持的联席会议管理制度,市、区(县、市)两级垂直对应,统筹好各部门在全市辖区内医疗资源规划、布局、发展方面的合力,破除管理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发挥整体功效。三是严查严办医疗用地违规“挪转”。严格执行区域卫生规划,医疗用地改作他用、其他用地用作医疗用地的,要严格实施审批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杜绝越过审批程序、“先斩后奏”不经审批就签订协议盲目开工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
  2.进一步强化三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一是分类设定区域辖区内医疗机构垂直功能分布。省办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等任务;市办医院主要向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区(县、市)办医院主要承担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基层医疗机构要立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二是重点突出主体机构分级诊疗主导作用。三级公立医院要切实承担起在分级诊疗中的主导责任,避免逐利导向的盲目扩张,通过采取专科共建、导师带教、开设联合病床、新技术引进等方式,实现管理、技术和人才等优质资源的下沉,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三是科学设置省办三级医院参与基层医疗发展机制。针对三级公立医院,特别是省办医院盲目扩大规模动向进行准入限制,明确省办医院介入地区医疗市场设定,从临床带教、技术覆盖、区域服务、财务管理、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等方面,对省办医院参与基层临床服务进行标准化准入条件设置,加大对省办三级医疗机构参与基层合作风险管控,对区(县、市)招引省办三级医院服务绩效进行量化考核,以此决定今后合作方向。
  3.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基础作用。一是整合要素,统筹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把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作为配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出发点,突出人均医疗资源占用量等判定指标对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方向的主导影响作用,着力改变人口密、住户多的新建城镇或产业集中区缺医少医的现状,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地规模,加大各类要素投入保障力度。二是深化合作,强化人才建设定向支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高等院校及大医院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强制实施农村医学生以大专生为主的定向订单培养,培养本土化的全科医生,在薪酬待遇、继续教育和执业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弥补基层医疗人才和全科医生总量缺口。探索由编制管理向身份管理转变,构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三是聚零为整,优化基层诊疗药品扩容与医保结算。建立健全中心药房制度,统一药品管理,根据群众需求,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指导和药品目录扩容力度,追加用药品种。在医联体和医共体内部同步匹配主要常见慢性病、专科治疗等药物目录范围,实现内部成员单位用药需求畅通。提高患者首诊在社区和经社区转诊的报销比例,建立医保付费病种支付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引导患者科学就诊。
  4.进一步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一是严格限定医联体成员单位角色功能。遵照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管理局发布《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委局属(管)医院、高校附属医院、省直属医院治疗疑难杂症、抢救危重急症、高层次科研教学等功能,发挥其在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中发挥作用,不牵头管理“医联体”和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充分发挥市级医院和区(县、市)级医院以及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医院的牵头作用,加强中医医院建设。二是强化医联体多元网格化设定。重点发挥地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以及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医院的“医联体”建设牵头作用,根据地缘关系、人口分布、群众就医需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等因素,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医联体。三是优化医联体良性竞争与信息共享机制。对于人口基数较大的县(区、市),建议一个网格内设立2-3个医疗联合实体,并赋予患者按年自主选择签约不同医联体的权利,打破部分医联体“一家独大”垄断局面。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探索推进医联体内外不同级别类别医疗卫生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高医联体内部信息、技术、设备等共享程度,构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使医联体建设有效服务于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进程。
  5.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机构专业性。一是要持续提升市级机构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要坚持平战结合,加快完善全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总案,加大负压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及应急救治床位、医疗设施设备等配置力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和有效市场流通。科学布局应急救治医疗卫生资源,在机场、高铁西站等人流密集地附近启动建设设置床位的第二公卫中心(平时作为康养院或宾馆使用),完善体育等新建场馆灾难医疗救治功能,尽快启动市西溪医院扩建项目。二是有效强化公卫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实施市、区(县、市)疾控机构垂直管理模式,提升卫健部门、疾控机构主要和分管负责人医学或公卫专业化素养。足额配齐市、区(县、市)疾控中心在编人员,对医疗机构公卫岗位(院感科、防保科)适度扩编并纳入疾控体系管理,提高绩效工资总额和考核奖励力度。三是加强精神病医院建设力度。加快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浙西院区建设,区(县、市)按规定设立定神病院,完善市、区(县、市)公共卫生社会心理干预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建高效、专业、便捷的应急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服务网络。四是健全全市各级医疗和公卫机构融合发展机制。增加传染病“哨点”监测,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学科建设。借助“医共体”“医联体”,强化“两员-中心-团队”工作机制,构建“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网络。借助“城市大脑”,建立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网络直报系统,实现区(县、市)疾控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数据信息无缝对接。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