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的建议
时间:2021/2/9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一项,在于降低源头固废的产生。“无废城市”,是一种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层面研究的新有效利用固废、降低固废产生、解决历史堆存固废、保证良性循环,这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是深入打造新时代杭州美丽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
  国家层面着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支持各地开展试点工作,政策基础比较深厚。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无废城市”建设指明了重要方向。2019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部进一步筛选了11个城市作为工作试点城市,支持试点地区进行一系列创新性改革,旨在提升试点成效,为后续全面推广夯实基础。近年来,杭州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为牵引,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针对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和农业废弃物等各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难点和痛点,通过摸清底数、统筹谋划、合理布局、补齐短板,正在全方位推进固废污染防治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2020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20〕2号)要求,杭州发布《杭州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旨在以强有力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杭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水平和层次,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然而,由于管理职能和产业结构等历史原因,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制度缺失,固废利用保障体系不全。杭州虽已出台《杭州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杭州市有害固体废物管理暂行办法》,细化操作流程并且明确设置,部门联动执行落实并不到位,当前固废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主要是政府监管为主。由于还没有制定出台关于城市建筑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的专门法规以及配套制度,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在政策层面缺乏引导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机制;在组织层面缺少解决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权威机构和协调机制;在技术层面缺乏对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循环化利用的产业链和关联企业的技术支撑;在执行层面缺乏对随意丢弃建筑固体废物行为的严惩措施等。
  2.配套乏力,固废处置能力相对不足。目前,固废垃圾主要采用回填、加工利用、堆放等三种处理方式,以市场自发消纳为主,合理处置固废严重缺乏相关配套支撑,各类固体废物的分收储运一体化体系尚未完善。究其原因,一方面,源头上缺乏控制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方法措施;另一方面,在固体废弃物产生过程中缺乏关联产业的支撑。由于当地没有关联企业回收处理相关的建筑废弃物,一些本来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可能变成垃圾,如果无法处理长期堆放有可能变为环境隐患。
  3.效益不高,固废利用智能化水平偏低。从企业回收利用建筑固废的实际效果看,除金属、木制品、拆除后经过清理的砖通过废品回收利用取得一些回报以外,回收企业其他再生产品的附加值都很低,这种情况影响了企业回收利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固废垃圾再生产品技术标准缺乏,检测标准以及在拆除、分类、运输、处理以及生产等环节的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几近空白。目前对于一般工业固废缺乏管理标准和政策,资源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导致从事回收利用的企业效益不太理想。
  为此,建议如下:
  1.以构建共建共享格局为引领,用管理治废。在政策层面,要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固化权责明晰、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一是聚焦顶层设计,抓好制度标准建设完善政策体系。根据新固废法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涉废单位使用信息系统的法定责任。完善固废标准,细化危废综合利用产品地方标准,探索危废“点对点”利用模式,着力解决危废综合利用产品出路难的问题。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标准,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质量。二是聚焦创新引导,抓好治理技术应用。要以创新引领推动治理技术本地化,鼓励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废水、废气污染防治技术的优化与研发,重点突破废水、废气污染防治过程中的固体废物减量化问题。加强对清洁焚烧、飞灰安全处置、入柔性填埋场危险废物预处理等关键性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创新、示范和推广应用。要建设环保示范工程,强化二噁英类物质控制、飞灰处置、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等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推广,鼓励水泥窑协同处置实验室危险废物,重点研究燃煤电厂协同处置油泥、工业废盐综合利用等试点项目。三是聚焦产业生态,抓好市场服务保障。一方面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无废城市”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进一步落实固废回收利用处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托“环境医院”做好第三方环保管家服务。强化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环卫有偿服务收费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与产生量直接挂钩的差别化收费机制。逐步形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能力富余、充分竞争”的全种类固废综合利用处置体系。
  2.以打造绿色产业链为导向,从源头减废。在行业层面,要形成污染物从产生到处理全过程、从处理到服务全方位的绿色产业链,深化污染防治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市域经济新增长极。一是打造绿色生产,抓好工业固废减量和规范管理抓好产废源头减量化。要鼓励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企业在场内开展综合利用处置,严格落实固废动态化清零要求。落实分类贮存收集规范化,督促企业做好固体废物核查和信息填报,加强危废规范化管理。二是健全绿色农业,抓好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强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健全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形成全区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一张网”。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多途径利用,切实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确保农药废弃包装物全部回收处置。三是创导绿色生活,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推进源头减量。倡导“光盘行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绿色办公。强化分类投放,推进生活垃圾高质量分类,鼓励各方经营者和管理者设立便民回收点和采用创新方式实现回收途径多元化,提高分类准确率。完善分类收集转运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完善有害垃圾转运点建设,规范有害垃圾收集、贮存和处置,提高分类处置能力。四是推广绿色建筑,抓好建筑垃圾规范利用推行绿色建筑设计。推进绿色施工示范,鼓励推广绿色建筑建设和装配式建筑应用。推动建筑垃圾规范利用,推动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及分质利用,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
  3.以实现低碳生活理念为目标,用监管堵废。在社会层面,形成“无废”理念,强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一是借力城市大脑,抓好智慧高效监管强化数字智慧监管。依托“城市大脑”和省固体废物管理平台,实现固废管理台账、转移联单电子化,形成产废“一本账”,打造监管“一张网”。加强固废转运管控,加大固体废物运输环节管控力度,严查无危险废物道路运输资质行为。共建群防群治体系,进一步落实固体废物违法有奖举报制度,完善村镇网格化巡查机制,推动形成固体废物违法案件快速发现的群防群治体系。二是发动全民参与,营造“无废”氛围。抓好公众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鼓励固废利用处置企业接受公众参观,化“邻避”为“邻利”。弘扬“无废”理念,强化党政干部和企业的“无废城市”知识培训,提升发展“无废城市”理念推进能力。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自觉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面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格局。三是强化督查考核,落实长效监督机制。通过“协同督导”“服务督导”等工作模式,依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承担的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及动态跟踪督查,开展日常评定和年终考核,将“无废城市”建设情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党委、政府督查机构加强对各有关单位落实情况督查,同时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