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关于优化非遗传承体系打造杭州曲艺文化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时间:2021/2/9

 

 
农工党杭州市委会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对深化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关于试点开展非遗曲艺书场设立工作的函》等,提出曲艺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并在浙江试点开展非遗曲艺书场设立工作。
  一、杭州曲艺文化发展现状
  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杭州曲艺曾经的辉煌。这座文化底蕴深厚、亲切温和的南方名城,不仅孕育了广为人知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也孕育了独具杭州特色的曲艺文化。现仍存活于民间的杭州曲艺品种约400余个,其中杭州市尚留存的曲种仅约10余个。
  1.人文历史悠久。杭州曲艺源远流长。南宋时,杭州曲艺非常繁华,形式繁多,有以说为主的,有以唱为主的,间有说白的。还出现了一种娱乐场所—“勾栏瓦舍”。明代时,杭州曲艺非常活跃。南宋时传承下来的瓦舍技艺,经衍变派生出和现代意义上的曲艺品种名称靠近的明代曲艺。清代时,杭州曲艺走向成熟。有些曲种经过演变,与今日流行的曲艺品种是一脉相承的。而在晚清期间,曲艺主要曲种已发展成一种行业。1912年辛亥革命后,杭州不少曲种从一人、二人转向多角,从浅妆变成艳妆,从平台走向高台。建国后,杭州曲艺事业走上全面复兴的道路。政府部门、文艺工作者着手“三改”(改戏、改制、改人),对濒临灭绝的曲种进行有效抢救,使得部分曲种起死回生。
  2.曲艺种类丰富。目前杭州已拥有国家级、省级及市级以上的曲艺类项目共计12项。现存杭州曲艺大体分三类,分别为散说类、叙唱类、滑稽类。散说类以杭州评话为代表;叙唱类包括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绍兴莲花落;滑稽类包括独脚戏、杭州小热昏。在传统曲艺传承方面,杭滑有一项全国纪录:承担着8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重任,其中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六项: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独脚戏、杭摊、武林调、杭州评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杭剧、滑稽戏,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
  3.群众基础深厚。杭州曲艺文化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得益于杭州艺术氛围很浓。一些剧院着手对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及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抢救性挖掘,成功申报一大批非遗曲艺项目的传承人。杭州还经常举办一些传统戏剧大赛、传统戏曲曲艺巡演活动等。浙江省艺校、杭州市艺校还开办曲艺戏曲班。活跃在杭州各地的地方戏种类琳琅满目,如杭剧、越剧、绍剧、婺剧、睦剧、哑目连戏等。不同的表演风格,不一样的唱腔,却同样活色生香,韵味悠长,为民间戏迷们搭建起一个个观演平台,也让人们看到什么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活态传承”。在一些地方,群众文化活动对不少地域性很强的地方曲种进行了二度创作展演。有的还在全国性的曲艺活动中获奖,这对曲艺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杭州曲艺文化发展困境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杭州曲艺面临着逐渐萧条的窘境,杭州曲艺项目作为非遗的重要门类,其发展遇到明显瓶颈:
  1.保护传承体系有待加强。杭州传统曲艺演出市场的萎缩,导致传承后继乏人,断代严重。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省级非遗项目杭剧知名度相比江苏江南丝竹、福建南音等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高校参与曲艺保护应用力度不大,而且杭州曲艺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学术研究和曲艺理论建设滞后等诸多困境,从深层次上严重制约着杭州曲艺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政府对曲艺的传承和发展重视度不够,经济扶持力度较小,缺乏机构和组织来持续推动曲艺的发展,导致许多传承人因经济原因放弃曲艺事业,部分民间团体无法维持而被迫解散。
  2.文旅一体模式有待完善。杭州曲艺文化在文旅中的地位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来杭游客对天堂夜间旅游的憧憬和向往。江南丝竹、古琴、琴歌及越、杭剧、睦剧等音乐戏剧类非遗项目较为抽象,舞台展现形式独立单一,无法形成完善的快消型产业链,文化推广存在阻碍。
  3.对外推广平台有待优化。杭州曲艺非遗传承、保护、应用等机制不完善,导致社会公众关注参与度不高。随着大众娱乐、民众欣赏习惯的改变,以及地方方言的影响,使传统曲艺在社会的能见度和接受度不断下降。推广技术应用于传统曲艺力度不大,方言曲艺日渐式微,许多优秀本土曲种难以为继,“孤芳自赏”局面有待打破。
  三、杭州曲艺文化发展建议
  传统曲艺是历史带给人类的瑰宝,是非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建议:
  1.借力战略规划,优化非遗保护机制。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 进一步扩大杭州曲艺事业影响力,打造“国字号”城市新名片,以文化赋能城市品牌。建立和完善保护、传承、融合杭州曲艺文化的相关机制。设立专项曲艺非遗文化保护利用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以文化部门为牵头部门,其他部门为成员单位,重点抓好曲艺文化挖掘和保护、应用工作。建立完备、统一的评审制度,通过严格甄选、史料梳理、科学研究、谨慎论证等方式,准确还原并确立相关演绎标准,对曲艺传承人予以传世备案并大力宣传,凸显其重要定位。围绕杭州地方曲艺技艺、历史、内容等进行专项保有,推进“杭州曲艺”文化品牌及符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工作。将传统曲艺与现代科技、音乐文化等体系相结合,彰显出杭州曲艺文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2.重视文脉挖掘,探索有序传承路径。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梁祝”“白蛇传”、地方曲种“小热昏”“余杭滚灯”等重要地方曲艺传承人登记备案制度,参照各地人才评定制度,列入“工匠”培育,在岗位职称、人才评定、人才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政府除了通过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外,还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应的曲艺学科建制,在杭州艺术类院校开设曲艺课程或增设曲艺专业,来培养曲艺表演及学术理论的人才。加快与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在浙江传统曲艺保护应用方面的合作,吸引优秀人才与毕业生参与到传统曲艺传承应用中。
  3.立足景观融合,推动文旅发展应用。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成立杭州非遗表演艺术文化传承项目体验中心。把传统曲艺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世界遗产、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脉相承、联动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共同体。以跨界合作为突破口,探索非遗曲艺项目创新融合、再造文旅全新发展之路。构建“非遗曲艺+N”模式,即“非遗曲艺+扶贫”“非遗曲艺+旅游”“非遗曲艺+文创”等,融合现代科技,设计通识教育、品牌转化、市场渠道、非遗表演等各方面资源,积极利用杭州非遗生活馆或现有非遗曲艺表演中心,不断丰富非遗旅游形式和内容,发挥非遗曲艺的带动、整合、链接作用,大力推动旅游创新商品和非遗文旅IP,促进文旅产业发展。通过联名的形式,将曲艺非遗组成群落与地方自然景观文化、历史人文等重要旅游地标相结合,打造富有流行性的非遗礼品系列,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例如:通过将杭州西湖景区、浙江南宋皇城遗址等非遗景点的丝竹、戏曲等非遗表演艺术和各地文化遗产、遗址串联起来,营造出闭环的景区商业风景线,打造全时段全龄段全时空杭州曲艺遗产群落。积极开展公众探古、创意市集、主题研学、趣味游戏、遗产乐跑、戏剧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打响浙派古琴、江南丝竹、越剧、杭剧、睦剧、滚灯等本土特色品牌,重构“文化+旅游+科技”产业链,提升游客文旅体验,实现全时段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利用,使之真正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引擎。
  4.强化文化浸染,构建全域推广格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育中,同时采用普通话和方言教学,推广曲艺文化;在杭州本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传播中适当保留一定比例的方言栏目。对濒危曲种的老艺人的传统唱腔、作品进行录制保存。持续深化推动曲艺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酒店民宿“四进”活动,加快促进浙江歌舞剧院、杭州滑稽剧院等专业院团,以及黄龙越(杭)剧团、娃哈哈艺术团等职业院团在传统曲艺进社会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持续做好曲艺文化下基层工作。通过纪录片等形式,将杭州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节目视频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平台进行线上集中展播。依托各类国际峰会,重点展示杭州地方传统曲艺,提升曲艺非遗国际影响力。依托“休博会”“文博会”等重要展会,举办越剧、杭剧、浙派古琴、琴歌、江南丝竹等非遗传承体验节、非遗文化周活动,构建地方曲艺非遗文化浓厚氛围。在非遗景区、文化场馆等区域打造非遗夜游深度体验项目,利用传感技术以及AR实景游戏等技术,以全时段、全龄段、全时空,沉浸式体验的宣传方式,不断提升杭州曲艺非遗社会体验感和知名度,真正走出一条繁荣传统文化与传承非遗曲艺项目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