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医学与健康
医学与健康
浅谈冬季养生
时间:2016/1/18

甘莉

 

  古代的养生家都十分重视未病之前的预防。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祖国医学的理念,它充分揭示了人类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与季候的关系,也是人类生命活动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冬三月,属水,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自然界是阳衰阴盛,寒气袭人,极易损人体之阳气。而人体阳气收,体内新陈代谢机能也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此时人当闭精养神,以厚收藏,去寒就温,不使寒气侵害机体,精神内守,含而不放,不让皮肤开泄太过,防止出汗以免闭藏的阳气受到损失,这就使机体与冬藏的气候相适应,以符合冬季保养“藏”的特点,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故冬季的养疗在于藏,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

  一、精神调养

  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为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说。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静,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做到如同对待他人隐私那样秘而不宣,如同获得了珍宝那样感到满足。如是,则“无扰乎阳”,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二、起居调养

  冬季起居作息,中医养生学的主张,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也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破坏阴成形大于阳化气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另外,肾藏精,《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冬季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饮食调养

  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为避免维生素缺乏,应摄取新鲜蔬菜。从五味与五脏关系有之,则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这是因为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具体地说,在冬季为了保阴潜阳,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由于冬季重于养“藏”,放在此时进补是最好的时机。进补有药补、食补之分。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因此,年轻体壮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不必进补。所谓“无虚滥补”反而有害。应掌握药物和食物的四性无味及补益作用,能够在机体需要时有针对地合理进补,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四、运动调养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是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还须指出,在冬天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即上层气温高,而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上下对流活动,工厂、家庭炉灶等排出的废气,不能向大气层扩散,使得户外空气相当污浊,能见度大大降低。有逆温现象的早晨,在室外进行锻炼不如室内为佳。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注意精神、饮食运动锻炼外,还可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预防作用;黄芩可以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预防白喉。这些方法简便有效,可以酌情采用。

  冬寒也常诱发痼疾,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病,如痹证等也多因触冒寒凉而诱发加重,因此防寒护阳,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颜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冻伤。

 

  专家名片:甘莉,主任中医师,富阳医卫综合支部委员,富阳区中医院内科副主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营养与食疗专科分会青年委员,杭州市中医药协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和中医情志性疾病的调理。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