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宣传>>交流园地
交流园地
从村社文化环境看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时间:2014/5/26

 汪伟良

 

  美国《时代》周刊发文称,如今,中国巨富开始移居他国以避雾霾。权威杂志的一项民调也显示,表明污染城市正在赶跑中国富人。“雾霾”为何如此凶险?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赶跑中国巨富们的原因呢?这强烈地激发起我探究中国环境文化状况的兴趣。我觉得这“雾霾”里若隐若现的是中国环境文化的软肋,中国精英分子中坚阶层认为这个软肋难以改变,所以就抱着惹不起躲得起,才导致大批的巨富们拼命往外移民。

  云杉同志在2010年第15期的《红旗文稿》发表题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的文章,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深化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大家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产的总和。它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讲,村社文化环境是整个大文化的比较具代表性的缩影,可以管窥一豹。

  村社文化环境是由村社成员共同创造、维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是村社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村社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通过村社环境,可以感知村社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村社环境的变化和现状,给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我的农村故乡和我居住的社区。

  我的故乡是萧山南片一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原先,村落犹如一把椅子,稳稳地厚实地背靠着“仙桃山”。中间隆起的土坡似仙桃,两侧低平的小丘如叶子,在这两片鲜嫩的叶子的荫庇下,这里的村民生活得如“仙桃”般鲜活滋润。村庄前面一条宽阔平整的河道贯通东西两个大池塘,这池塘蓄积来自小山的溪水,连通至浦阳江。这样的活水终年在村前欢快地流淌,更让人心旌摇曳的是河道两岸苍翠欲滴的水彬犹如一道坚实的屏障,高大挺拔、刚毅威武地守护着一方水土、一方百姓。河道、水彬之前就是广阔的水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显然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中。

  眼睛一眨,镜头切换到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的故乡,整个村庄都“破相”了:一片叶子被活生生地掏空了,先挖碗石,每年分几只“饭碗”,后铲黄泥,可能是做水泥之用吧,换来的是从村口车站到家,晴天全身都是黄尘粉土,雨天全身都溅满泥巴。好端端的一条平坦水泥马路,变得疙疙瘩瘩步行都难。如今在这个残破的山坳里,零星地散建着几间屋子。村前两排水彬砍了,河道填了,前面一排新屋齐刷刷地建起来了,这就是新农村的标志。新屋的前面不是种着大片的苗木,就是修路,就是建厂。路是国家统一修的,厂却是私人的鞋厂。沿东复线一排鞋厂。村西茅草坞,以前这里的水田高高低低的,但靠着上方深厂的水库的滋养,这里的水稻产量还是很高的,如今不见水田的影子,静静的水库之下就是一个偌大的养猪场。东面现在正在大建特建工厂。整个村庄连零星点点的水田的影子都没了。一到傍晚,各种机器嘶鸣声,各种污浊气尽情地奔放撒发。晚饭过后,村民劳累了一天,行走在村口的马路上,微风吹得行人醉,不知何时丝丝奇臭之味不时地钻入鼻孔,后来终于弄明白味从何而来:苗木的农药味,鞋子废料上的甲醛味,养猪场中的猪粪味。三味齐下,奇臭无比,再加上车来车往的尾气味,以及车道上扬起的尘土。如此种种,不远处的“桃花水母”还能高枕无忧吗?那“快速通道”通往的将是何等别样的“百味”胜地?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由上而下的改革所带来的民众生活的物质变化之巨大是有目共睹的,在精神文化的投入也是比比皆是,如开辟公共村社居民娱乐健身场所,老年活动室,剧团下乡演出等等举不胜举。可以说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富裕,而且也强烈地激发起国人对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的意识。从物质极度匮乏年代走过来的乡民,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富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的身体面临着雾霾严峻的考验。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各种有损于我们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都是在我们国人重于经济开发而轻于环境文化保护的结果。紧盯物质利益,经济效益,仙境般的小山村也逃不脱盈利的魔爪,村领导们对环境文化的意识之淡薄,难以想象。国人对环境文化不自觉、或过于自信,不久将来,给我的故乡带来的将是空前的灾难。

  再说,我的社区萧山的崇化,双休日,多么渴望能在家做个美梦,睡个安稳觉,却难得享受到这份安稳。一大清早,五点光景,天还蒙蒙亮,清洁工就开始“卟嗵卟嗵”“撕啦撕啦”地大挥铲子清理垃圾桶、运垃圾,这声音成了社区群众梦醒的闹钟。过不了多久,推销煤气的叫喊声,老人们嘁嘁喳喳的议论声,接踵而至。随之各种买卖声洋洋洒洒地飘来了。每每在家午休时,老头子们精神矍铄在尽情地娱乐——玩纸牌,一群围观的老太老头指指点点,快活地议论着。有时碰上有人家的老人去世了,或小区的什么祭祀活动,那就是整天没完没了地做道场,念佛经,敲木鱼。若再碰上有基督教徒的送葬仪式,那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高音喇叭的祷告,歌曲到吹奏,那历时之久,分贝之高,把虔诚表现到了极致。偶尔出小区,马路两边都停满了车,剩下中间窄窄的车道留着各种车挤行,时不时有一辆烧柴油的货车,兀自隳突乎车流,叫嚣着,吐出高浓度的黑色浊气,留着你慢慢“品味”。小区内的环境,几十年如一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为什么一直没些许的变化呢?可能是居民对环境文化品质的不自觉。老区老年人多,外来打工的多,处于社会底层,习惯于过自由散漫的生活。虽然也有部分对环境文化自觉自信的,也十分渴望能有所自强革兴变化的,但这毕竟势单力薄,只能一忍了之。如果社区对环境文化不重视,不落实相应的措施,噪音也会长盛不衰。

  以上看到的仅仅是我眼里的些许“雾霾”,我知道要扫除这些“雾霾”得化费不少经费并且涉及到方方面面,并非易事。为早日迎来“蓝天白云”,我们都要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尽绵薄之力。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获得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由此可见苏轼对居住环境有相当高雅的文化品味,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是古代文化人的文化自信。鲁迅《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鲜活的闰土”这是近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东方夏威夷”的济州岛:一种美在首尔的夜景,放眼望去漆黑的夜色下尽是灯红酒绿的街景和高耸入云的大厦;另一种美到令人窒息的自然美景,有的是蓝天白云,有的是花草繁茂。这是现代人的文化自信。

  ……

  当今的中国人正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我相信我们有实力拨开乌云见青天,终有一天我们环境文化“自觉”了,“自信”了,“自强”了,“雾霾”终将散尽,中国梦定将实现。(作者系萧山区基层委党员)

 
用户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留言: 注册用户才可以进行发表。